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,通常被史书评价为“相对弱势的开国君主”。这主要是因为李渊一生的许多重要决策,都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做出。他的太原起兵,本质上是出于无奈,禅位的决定也是被外部形势所逼迫。相比之下,作为唐高祖,李渊的深思熟虑和战略眼光,其实远超他的儿子李世民。
那一年,隋文帝远离长安,带兵征讨辽东。途中,隋文帝做了一个怪异的梦,梦中竟然让他误杀了自己的大将李浑。此事震惊了朝廷,满朝李姓官员因此大为恐慌,而李渊当时身为河东的宣扶使,手握重兵。此时,李渊的手下纷纷劝他起兵反隋,但他却依旧保持沉默,按兵不动。随后的历史进程中,杨广继位,接连发动了几次朝鲜半岛的征战,然而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。尽管李渊一度带兵征讨各路叛军,但他依旧坚定地对隋朝保持忠心。
展开剩余75%当李渊留守太原时,窦建德、翟让等反隋力量逐渐壮大,各路叛军纷纷崛起,隋朝面对的威胁愈加严峻,超过了二十支强大的叛军部队。李世民看出了局势的严重性,开始劝李渊提前做好准备,然而李渊始终没有动摇。李渊的考虑非常周全:
首先,尽管隋朝已经摇摇欲坠,但隋朝的主力军,尤其是护儿、刘武周等人的军队仍不容小觑。此时直接反叛,不仅局势复杂,且风险极大。其次,各地的叛军虽然看似势力庞大,但他们的思想并不统一,内部分裂的可能性很大,因此需要等待时机。再者,北方的突厥尚未稳定,如果此时起兵,不仅要面临隋朝的压力,还可能遭遇突厥的侵扰。最关键的一点,李渊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取代隋朝,而是要夺取天下,他希望等待其他势力消耗隋朝的力量,再趁虚而入,最终成为那个“黄雀”。
然而,李世民并不甘心坐等,他联合裴寂等人,利用晋阳宫的宫女们,逼迫李渊不得不起兵。当李渊得知这是李世民的计谋后,愤怒不已,他责问道:“卿等要陷我于不义,时机未到,怎么能如此仓促?”但李渊并没有因此失去冷静,他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谋略家,很快制定了一系列的详细计划,每一步都精确到每一个细节:
首先,李渊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,通过金银贿赂这个强大民族,争取他们的支持。这不仅为李渊增加了实力,最重要的是确保了大后方的稳定。其次,他开始招兵买马,然而为了避免隋炀帝的警觉,李渊巧妙地上书请求增兵,称自己兵力不足以应对刘武周的叛军,报送的兵员数量远低于实际招募的人数。与此同时,李渊还将太原的隋朝将领王威等人诬陷为谋反分子,清除掉了潜在的威胁。接着,李渊暗中召回了远在外地的儿子李建成、柴绍等人,因为他深知,亲人若被敌军俘虏,自己在战争中的位置将会变得非常不利。因此,在短短两个月内,他将儿女们悉数召回太原。第四步,李渊并未直接攻打洛阳,而是选择了首先占领长安。长安作为隋朝的另一都城,相较洛阳,兵力相对较少,而且当时隋炀帝正驻扎在洛阳,直接攻打洛阳不仅难以取得合法名义,且战斗力强大。占领长安后,他可以以“消灭薛举和刘武周”的名义,继续名义上“效忠”隋朝。第五步,成功占领长安后,李渊并未急于称帝,而是首先扶持杨侑为皇帝,自己则以“大丞相”身份出现,合法化自己的统治。这一系列的巧妙布局,使得隋朝的将领无法反击,各路义军又无暇关注李渊,时机、地利、人和无一不为他所用,谋略之精深可见一斑。
李渊不仅是隋朝的贵族,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统治者。在隋朝倒台的过程中,各路英雄纷纷投向了李渊的麾下,加上他对人才的广纳,最终成功建立了大唐王朝。回顾李渊的战略,不难发现,它与后来的许多历史人物的谋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比如,朱元璋曾实施过“缓称王”的策略,朱棣的靖难之役中,姚广孝的谋略也与李渊有相似之处,甚至连吴三桂在对抗康熙时,也采取了先迷惑敌人、消除疑虑的策略。要是按照李世民的建议,李渊早早就举起反隋的旗帜,直接攻打洛阳,或许大唐的未来会截然不同。由此可见,李渊在谋略方面的独到之处,远超当时的李世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-配资门户网官网-实盘杠杆配资-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